曾經如是 專輯介紹
張杰2019年最新專輯《曾經如是》。極致淬煉 聲音美學 以夢為歌 唱游世間 張杰 【ep三部曲專輯】 之ep1 第二波【凈心曲】 《曾經如是》話劇同名主題曲 涅槃重聲 曾經經歷的,歷歷在目還是模糊不清? 現在發生的,生生不息還是麻木不仁? 未來未知的,不知所以還是胸有成竹? “如是我聞 聞之夢中 曾經如是” 12月9日,賴聲川編劇及導演,郝雷、張杰主演的話劇《曾經如是》(ago),在上海上劇場進行中文版世界首演,張杰演唱的同名主題曲《曾經如是》同步發布。這是賴聲川2019年的年度大戲,十年來一直在他心中孕育,無數次打磨,終于將這部他視為“生命史詩”的作品排成中文版,在歲末和大家見面。這是張杰第一次跨界話劇舞臺,出演男主角“多吉”,賴聲川表示選角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張杰,而張杰拿到劇本后激動地覺得自己非常契合,經過精心而艱苦排練,他說,“我相信自己在舞臺上表演的是內心的東西,我已經和角色融為一體。” 《曾經如是》講述雪蓮、多吉等青年在全球多地經歷的不平凡故事,試圖以當代人的眼光探討生死、人性、命運等話題,張杰扮演的“多吉”,是擁有天籟之聲的云南山村的少數民族男孩,天生可以吟唱凈土故事,他的眼前總會浮現歌詞,腦中會自動響起旋律,關于凈土的故事自然而然被唱出,吸引著所有人駐足聆聽。同名主題曲《曾經如是》,是導演也是作詞人賴聲川,是音樂總監也是作曲及制作人胡帥,是男主角也是歌手張杰,在話劇排練過程中,共同創造的結晶。繼極簡主義的新專輯首支“凈化曲”《一個故事》之后,張杰繼續以音樂回溯自我,在《曾經如是》中,展現令聽者安心沉浸其中的聲音美學。“城市中 偶然迷路 沖來沖去 你來我往 財富與名望 是同一個騙子 誘惑我們 不回頭” “曾經是客觀的存在,從空間來看,曾經和未來也是同時存在的,因果循環,曾經是如是的曾經,如是也是曾經的如是。”張杰如此描述他在看到賴聲川導演寫出的歌詞后,內心涌動的深刻理解與感悟。這些經過反復構思寫出的文字,本身就是“長在劇本當中的詞”,充滿了劇中所傳達的美學意義,充滿禪機的沖突性、融合性意象,描述了欲望都市人群,在財富與名望,快樂與痛苦,“同一個騙子”的誘惑中,夢來夢去,何去何從,尋找著救贖與出口,透過張杰的演繹,即便聽者還沒有觀看話劇,也能率先感受到戲劇、角色與人生交相輝映的意境。這首歌,是話劇音樂創作周期里,胡帥和張杰合作的最后一首作品,在此之前,他對張杰的音樂修養及追求有了全方位了解,對這位會唱歌的男主角“在藝術上的專注感到特別欣賞”。兩個人從面對面交流到通過語音溝通,在旋律、制作、演唱方面歷經黑夜白晝、分秒必爭的討論,終于完成這首心血之作。《曾經如是》在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的多重演奏中,暗藏了貫穿其中的bansuri(印度笛),渲染出世界音樂的遼闊、神秘與儀式感,張杰以全然平靜,看淡悲喜,沒有任何明顯情緒波動的方式,用清澈、干凈、唯美的嗓音,在虛虛實實的迷離氛圍中,堅定地唱出每一個音符和詞句,而歌手與演員的身份交錯,激發了他身上澎湃的創造靈感,突破性以“分裂而統一”的角色扮演式演唱,進行了一次極具挑戰的歌曲詮釋——他是張杰,也是多吉,更是看破不說破的“旁觀者”。“曾經如是 現在依然 未來還是” 我們在歌聲中聽到了很多個“張杰”,很多個“我”出現,是他以不同聲音在同時同步演唱,是嗓音中所產生高頻、超高頻、中頻、低頻和超低頻,在不同頻段上的不同層次聲音色彩,是他以歌聲直達心靈、感化心靈所體現的多重維度,甚至,張杰在間奏中以人聲模擬出了“白鶴鳴唳”的聲音,與話劇中情節呼應,也用類似呼麥的演繹方式,埋藏在歌曲間奏中寓意“城市”和“大夢”的分割之處。張杰說,這是一首“需要我完全封閉情緒,耳根清凈來演繹的歌”,無需以太具象的風格或者主題去闡述太多,他期待著,我們能夠真正靜下心來,在流淌的歌聲里,感受曾經經歷、現在發生、未來未知,種種悲歡離合情緒中,發現人生不過是一刻不停著“曾經如是,現在依然,未來還是”的循環,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,是保持內心的平靜,永遠對美好的人事物充滿期待。話劇中,張杰扮演的多吉,是一位善良純潔,能在空中看到文字并吟唱出凈土歌曲的男孩,歌聲里,張杰希望大家在聆聽時,能放下手中的事,心中的事,體會“悲與樂一線之隔的心境”,曾經,如是,安心,自在。曾經如是歌曲
張杰的更多專輯